受疫情影响,直到今年春季开学,海外疫情依旧未褪去。签证难拿,机票难买……手里的offer突然不香了,“除了上网课,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被疫情困住的留学生们,左右为难。
好在,教育部去年的新政,即“留学生可以选择就读中外合作项目”,为大家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为了解决留学生出境受阻、无法正常学习的困难,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发文,将全力帮助留学生度过“最难留学季”。
教育部的系列政策举措包括:
合理引导学生国内上网课。
允许国内高校提供短期学习交流机会。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丰富就学路径。
加强对外沟通联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丰富就学路径”这一条。
关键信息有三点:
只要是已经拿到了海外大学offer的中国籍(内地)学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都可以申请报考名单中的学校,学校择优录取。
这部分招生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也不占用学校其他各类招生指标,对其他统招学生不产生影响。
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仅获得外方高校学位证书。
距离新政发布已经过去几周,各合办机构关于这部分的招生工作已经进入尾声。那么问题来了,中外合作办学,会成为中国学生的留学新选择吗?
“我们都开玩笑说自己是‘Zoom University’的。”Zoey吐槽,“同样的学费上网课,感觉有点亏啊,也不知道明年澳洲疫情会咋样。”
当她注意到教育部的新政后,立刻就向名单中的几所学校发送了申请资料。家人也对Zoey的决定表示支持,认为未来情况很难说得准,转读国内的中外合办大学不失为一个办法。尽管这个决定意味着Zoey要放弃原本就读的莫纳什大学。
Zoey承认,此前为了留学所投入的时间、经历、金钱,还有与国内普通高校完全不匹配的学习内容、方式,让“放弃”变得尤为艰难。
递交申请之后,Zoey很快就收到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两所中外合办大学的offer,“虽然同样需要审核材料,但比想象中顺利得多”,她松了口气。
另外,“(中外合办大学的学生)最后大部分还是要出国再读,有些学校是2+2,有些是交换生,还有些是本科国内,出去读研。”所以Zoey只能抱着这样的想法,“等过几年情况好了,再出去吧。”
中外合作办学
“指的是中国内地与外国或港澳台地区合作进行的高等教育办学,须由中国教育部审核、评估及管理。不过,这些学校具体运营中的所有事务,都更接近“中外合办”中的那个“外”。
除了部分涉及国情的课程会聘请国内教授教课,其余课程均由外教或有留学背景的中籍教师教学,基本全外语授课,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资源、评估体系等也都和外方高校保持一致。另外,中外合办大学的学生可以享受的学术、课后在线资源,也都与外方高校学生相同。
从中外合办大学毕业的学生,会得到两张毕业文凭,即中外合办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外方高校的学位证书。
这些都是小朱同学当初报考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的重要原因。
小朱是在2017年参加河北省高考的,高出了一本线60多分的成绩,让他可以进入一些不错的211。但比较起来,“西浦背景更好,认可度更高”,而且,“还可以拿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学位证。”对小朱来说,这对他之后出国读研也更好。
既然读研还是打算出国,为什么不直接本科就留学?“主要还是直接出国读本科花销比较大。”小朱说。
根据学校官网信息,西浦学费为人民币88,000元/学年,而英国利物浦大学国际生一学年的学费根据专业不同而略有差异,折合人民币大约15万到30万之间,加上生活开销,确实前者要“实惠”许多。
不出国也能享受国际化教育
读一个大学拿两张学位证书
学费比外国高校便宜得多
这三大特点,让中外合办大学成为很多学生心中的“香饽饽”。
但一个无奈的现实横亘其中,即中外合办大学招收本科生必须以高考成绩作为标准。
不过,在广泛地搜集资料和反复对比后,小思觉得,宁诺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那个,尤其是家里原本就有让她出国锻炼的打算。
小思抱着期待进入了宁诺的校园生活,她很快就对这所学校有了新的认识。
以宁诺为代表的中外合办大学,全英文授课是高考学生要面对的第一道挑战。
担心上课听不懂的小思一暑假都在背单词、练听力、练口语,“现在感觉下来,起码课我大致能听懂!Tutors(助教)也很照顾我们,会比划或者换用简单的单词,尽力让我们听懂。”
进校之后,还有不少高分“入库”的传说流传在同学间,“据说还有差几分上清华的大神,来了我们学校。”
宁诺拼命的学风也令小思触动,她亲眼看见“图书馆一大早就坐满了”、“教学中心大厅的讨论组每天都肝到深夜十二点”。
但更让小思震撼的,是和她以前十几年的受教育经历完全不同的理念与主张。
在第一节专业课上,老师就对台下的新生说,“我们的课没有课本,你们要学的所有东西,都在互联网和图书馆。”
小思对此印象特别深刻,“在所有的学习中,老师都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有趣的回答’好过‘正确但平庸的回答’。”
这也是小思所就读的专业在大一学年唯一的一门专业课,其余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练习口语、论文阅读和essay写作。”
像小思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在实际体验过后,他们都深切感受到了中外合办的魅力:原来学习不一定是要课本的,原来你可以大胆地对权威说“不”!
这与中外合办的特点有关——由于大幅度嫁接外方高校的教育模式,中外合办通常都会推行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全能的学生。而提供这种程度的通识教育,外方合作办学者的顶尖学术资源是必须的。因此,中外合办项目从审批到复核要经过教育部非常严格的审查。在官方文件中也曾提到,审批“将以外国教育机构是否为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知名学科专业及著名教授等作为主要依据”。
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
中外合办可谓从诞生起,就跳过了“规模发展期”直接进入了“品质发展期”。
数据来源: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
目前,国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办大学有九所:
这一次,为解决留学生的困难而特别颁布的新政,像是在这两者之间撕开了一条可以触达的小口子。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看来,短期内还是有不少挑战,但长远来看,这些挑战都是国内大学一定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席校长表示,西浦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充足的,校园够大、老师够多,但也存在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宿舍容量有限。“为确保自身教育教学质量不受影响,我们肯定无法大面积(扩大)招生。我们会根据学生原录取院校的QS排名进行筛选。”
学校透露,今年西浦的本科生自主招生人数在100名左右,实际申请人数远超原定名额,且生源质量相当不错。这批学生会以插班的形式进入各个教学班里面去,以这种方式来确保他们在享受教育资源、身份地位上与其他西浦学生是完全同等的。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政策规定,这批没有经过高考的特殊学生从中外合办学校毕业后,仅能获得外方学位证书,无法获得中外合办大学的学位证。
“根本问题在于现行的制度限制,一是学位和高考挂钩,二是中国采用国家学位制度。”席校长说。
他认为,允许高校有权自主授予学位,再经国家评估认证,或是未来可行的解决办法之一。为此,席校长也曾向教育部建议,为了各个大学提高品牌意识,亟需从少量高质量的大学逐步推进学位制度改革。
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了要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前者是为了引进外国学生,后者则是为了引进师资等办学资源,本质上都是在加大力度推进教育的国际化。
在《人民日报》的专题报道中,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也表示,“将应对疫情过程中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为广大学子实现留学梦保驾护航。”
不出国门也能“留学”的梦,或将一步步照进现实。
备案号:浙ICP备19001605号